朝代:汉朝 | 作者:司马迁


项王军壁垓下,兵少食尽,汉军及诸侯兵围之数重。

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,项王乃大惊曰:“汉皆已得楚乎?是何楚人之多也!”项王则夜起,饮帐中。

有美人名虞,常幸从;骏马名骓,常骑之。

于是项王乃悲歌慷慨,自为诗曰:“力拔山兮气盖世,时不利兮骓不逝。

骓不逝兮可奈何,虞兮虞兮奈若何!”歌数阕,美人和之。

项王泣数行下,左右皆泣,莫能仰视。

于是项王乃上马骑,麾下壮士骑从者八百余人,直夜溃围南出,驰走。

平明,汉军乃觉之,令骑将灌婴以五千骑追之。

项王渡淮,骑能属者百余人耳。

项王至阴陵,迷失道,问一田父,田父绐曰“左”。

左,乃陷大泽中。

以故汉追及之。

项王乃复引兵而东,至东城,乃有二十八骑。

汉骑追者数千人。

项王自度不得脱。

谓其骑曰:“吾起兵至今八岁矣,身七十余战,所当者破,所击者服,未尝败北,遂霸有天下。

然今卒困于此,此天之亡我,非战之罪也。

今日固决死,愿为诸君快战,必三胜之,为诸君溃围,斩将,刈旗,令诸君知天亡我,非战之罪也。

” 乃分其骑以为四队,四向。

汉军围之数重。

项王谓其骑曰:“吾为公取彼一将。

”令四面骑驰下,期山东为三处。

于是项王大呼驰下,汉军皆披靡,遂斩汉一将。

是时,赤泉侯为骑将,追项王,项王瞋目而叱之,赤泉侯人马俱惊,辟易数里。

与其骑会为三处。

汉军不知项王所在,乃分军为三,复围之。

项王乃驰,复斩汉一都尉,杀数十百人,复聚其骑,亡其两骑耳。

乃谓其骑曰:“何如?”骑皆伏曰:“如大王言。

” 于是项王乃欲东渡乌江。

乌江亭长檥船待,谓项王曰:“江东虽小,地方千里,众数十万人,亦足王也。

愿大王急渡。

今独臣有船,汉军至,无以渡。

”项王笑曰:“天之亡我,我何渡为!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,今无一人还,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,我何面目见之?纵彼不言,籍独不愧于心乎?”乃谓亭长曰:“吾知公长者。

吾骑此马五岁,所当无敌,尝一日行千里,不忍杀之,以赐公。

”乃令骑皆下马步行,持短兵接战。

独籍所杀汉军数百人。

项王身亦被十余创。

顾见汉骑司马吕马童,曰:“若非吾故人乎?”马童面之,指王翳曰:“此项王也。

”项王乃曰:“吾闻汉购我头千金,邑万户,吾为若德。

”乃自刎而死。

王翳取其头,余骑相蹂践争项王,相杀者数十人。

最其后,郎中骑杨喜,骑司马吕马童,郎中吕胜、杨武各得其一体。






《项羽之死》是司马迁在《史记·项羽本纪》中对项羽生命终结的详细记述,描绘了这位西楚霸王悲壮的最后时刻。全文通过垓下之围、东城快战、乌江自刎三个场面,展示了项羽的英勇、无奈和最终的自我了断。

在垓下之围中,项羽听到四面楚歌,感到极度震惊和绝望,唱出了“力拔山兮气盖世,时不利兮骓不逝。骓不逝兮可奈何,虞兮虞兮奈若何!”的悲歌,表达了他对自己命运的无奈和对美人虞姬的不舍。此时的项羽,虽然处于绝境,但仍然不失王者的气概,他的情绪感染了周围的人,使得“左右皆泣,莫能仰视”。

东城快战展现了项羽在绝境中的勇猛,他决定以死相拼,向部下表明自己的失败是“天之亡我,非战之罪也”,并三次冲破汉军的包围,斩杀敌将,显示了他不屈的斗志和超凡的武艺。然而,即便如此,项羽也意识到自己无法逃脱命运的安排,他的自负和自尊让他选择了以壮烈的方式结束自己的生命。

乌江自刎是全篇的高潮,项羽拒绝渡江逃生,认为自己已无颜面对江东父老,展现了他的知耻和重义。他在乌江边赠马亭长,然后毅然自刎,以一死来维护自己的尊严和荣耀。他的死,是站着死的,显示了他至死不渝的英雄气概。

司马迁在《项羽之死》中运用了丰富的细节和生动的语言,将项羽的英勇、悲壮、自负和自尊刻画得淋漓尽致,使读者仿佛身临其境,感受到项羽生命最后时刻的悲壮和伟大。这篇文章不仅记录了项羽的死亡,更深刻地揭示了他的性格和内心世界,是传记文学中的典范之作。